-
12-112020
- 谢晋的胸襟
-
谢晋导演逝世整整12年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与这位大师短暂合作了一段时间,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经常在我眼前浮现。[详情]阅读量:6
-
12-082020
- 为何犯罪片与悬疑剧偏爱90年代?
-
热映的《除暴》改编自“90年代内地第一悍匪覆灭记”;主打犯罪类型的电影《风平浪静》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到00年代;爱奇艺“迷雾剧场”的《隐秘的角落》与《沉默的真ω相》两部剧均以00年代为背景。那么为何犯罪片与悬疑剧这么偏爱二十年前的时光?[详情]阅读量:6
-
12-082020
- 回望新中国初期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探索
-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一个当代命题,更是贯穿近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乡村现代化事业的长期主题之一。回望历史,毛泽东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问题上有着可贵探索,其中的精神内→核对今天乡村文化振兴仍有借鉴意义。[详情]阅读量:3
-
12-082020
- 原创歌剧《血色湘江》的创作特色和启
-
《血色湘江》这部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在有效突出全剧红色题材、主旋律品格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空间,于平淡中见功力,有效避免了空洞说教、单一叙事等当下创作的通病,实属难能可贵。[详情]阅读量:4
-
12-072020
- 金元浦:文创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新的发展态势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双线交错的新发展格局。两条发展路径正在新发展的统筹、协调、系统和融汇的指导理念下,走向跨界融合的新境界。[详情]阅读量:16
-
12-062020
- 宏伟的妄想 妮可·艾森曼的艺术
-
艾森曼为1995年惠特尼双年展创作的现场作品《与爆炸的惠特尼在一起的自画像》是其最早为公众关注的作品。这一史诗般的巨幅作品,是艾森曼对以往由男性主导的艺术史发起的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她在由男性创造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感。[详情]阅读量:3
-
12-052020
- 长春花甲老人迷榫卯:延传古人建筑智慧
-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在构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详情]阅读量:4
-
12-022020
- 邓晓芒犀利评点八大文化名人
-
在李怀宇对邓晓芒教授的采访中,邓晓芒教授对鲁迅、钱锺书、王朔、莫言、贾平凹、李泽厚、杨小凯、易中天八位文人学者做了中肯点评。[详情]阅读量:6
-
11-272020
- 文旅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全文)
-
近日,文旅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支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的新方式,又将在哪些方面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详情]阅读量:10
-
11-262020
- 找寻当代艺术中的敦煌精神
-
20世纪前期,以走向敦煌等西部艺术遗迹为特征的中国现代艺术史学体系的建构,与大的历史文化语境有关。[详情]阅读量:6
-
11-252020
- 黄坤明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详情]阅读量:6
-
11-242020
- 京味儿文学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
-
说古道今:典故北京说典故——著名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著名京味儿文学作家、《典故北京》作者刘一达,著名演播艺术家艾宝良,以及著名作家萨苏,围绕老北京的陈年往事和典故人文展开了深入且有趣的对谈。本次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奕丹主[详情]阅读量:6
-
11-242020
- 非常时刻,文化创意更须“用实力说话”
-
近来,各种规模的公共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展览等)迎来了一拨“复演”“复展”小高峰。人们积蓄已久的观演、观展热情持续释放。许是有了时间的沉淀,重启后的艺术氛围让很多人流连忘返。[详情]阅读量:13
-
11-242020
- 《狼图腾》作者再出新书 豆瓣评分为何〒高达9.1?
-
“蒙古草原的爱与美,是每年早春北归故乡的天鹅带来的。”这是最近的热门长篇小说《天鹅图腾》的开头。[详情]阅读量:3
-
11-212020
- 做而不求大道至简 访画家贺文清
-
也许是名如其人,他看起来文质彬彬,又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清冷之感。工作室的墙面上挂满了他的作品,还有在画架、工作台上放着未完成的画作。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并没有统一的风格,从画面的内容来看,文化元素也比较多元,虽然是写实但谋篇布局很有自[详情]阅读量:3
-
11-202020
- 数字时代让文化消费更有品质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新增长极拉动文化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节点,更是助推文化产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详情]阅读量:12
-
11-202020
- 善于自嘲、知恩图报,《红楼梦》情商最高的人竟是她?
-
常有人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体会,尤其是书中的刘姥姥,年轻时,只觉得一股市侩气扑面而来;人过中年,读到的却是她的无奈和善良。[详情]阅读量:12
-
11-192020
- 大文豪吴承恩在应天的“太学生”生涯
-
明嘉ξ靖二十九年(1550),一辈子科举蹉跎的大文豪吴承恩已经五十一岁了。江南学政将这位老秀才名字报送朝廷,推荐他做了岁贡生。[详情]阅读量:6
-
11-142020
- “有一种光” 戴锦华、张莉谈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
论及当下文学现场,张莉说,“我做新女性写作的一个原因就ξ 是,我认为今天的女性写作有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它并没有满足我们今天对新的女性形象、新的女性生存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与今天很多人对女性生活的理解,其实出现了一定的脱节。[详情]阅读量:4
-
11-142020
- 青年画家王云飞与他的工笔画之路
-
王云飞创作了大量的工笔花鸟、传统工笔人物,但目前更倾向创作工笔画中的现代人物。在采访中王云飞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反映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大家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详情]阅读量:3
-
11-132020
- “80后”小伙的梨园金梦:加工戏剧服装宛如戏中人
-
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李少春都会细细打量,就好像演员们已经穿上这些“行头”,在光鲜的舞台上,演绎起了一幕幕恩怨情仇、悲欢离合[详情]阅读量:1
-
11-112020
- 走近巨匠 | 丰子恺:不负人间,不负己
-
丰子恺的一生:不负人间,不负己!半个多世纪里,他的人生几经沉浮、几度沧桑。他见惯了人性的邪,目睹了世道的恶,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的眼神,处处是真、是善、是美似的。”
[详情]阅读量:3
-
11-102020
- 从商王射日后世评价看文化话语权
-
先秦时代,殷商人及其后裔向来以敬事鬼神而著称,相关的传世文献与新发现的甲骨卜辞都反映了这种情况。但是,据《史记》记载,像“囊血射天”这样慢于鬼神的严重事件,恰恰都与殷商人或其后裔宋人有关。[详情]阅读量:6
-
11-082020
- 曹禺名剧《北京人》创作80周年,哪版最经典?
-
北京人艺1957年版的《北京人》演出了48场,而广播剧团1957年版的《北京人》在1962年和1979年两次复排,演出场次达到250场。广播剧团版的《北京人》至今被评论界、戏剧界公认为最成功的演出版本。[详情]阅读量:5
-
11-052020
- 贾平凹: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
文学被边缘化,但并不是有些人担心的文学就要消亡了,实际情况是爱好文学的人越来越多,各地都有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和规模大小不一的文学讲堂。[详情]阅读量:13
-
阅读(3)
-
阅读(2)
-
阅读(10)
-
阅读(5)
-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