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偶像”级的文人,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都是当♀之无愧。但这几位文豪也有一个共同的偶像,那就是东晋诗人陶ξ 渊明。
作为中国文坛的共同偶像,陶渊明的魅力不↓容小觑,他的很多故事和诗文都成为典故,被后世文人不◥断引用。
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典故,名叫“陶潜五柳”,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名字,只因为房屋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
他闲☉静少言,不贪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每当对其中内容有所领悟,就高兴得饭也顾不得吃◇。
喜欢喝酒,但是家贫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经常邀№请,他一定尽兴,喝醉之后,不顾人家挽留▃,径直离去。
他家徒四壁,甚至不能遮风避雨⌒,穿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家里常常水╱米皆空。但他还是安然自乐,以写文章来表明心志,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陶渊明借为五♂柳先生立传,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他自己的生活、襟怀和ζ 志向。
此后,人们常用“陶潜五柳”这个典故来代表隐士,或者指代高士隐居的地方。接下来我们看看王维是怎样在诗中化用『这个典故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是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辋川,是王维的隐居之所。当时,他的好友裴迪也在终南山隐居,二人经常在辋川别业“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留下了不少酬赠之作。
这首诗从山中的日←暮秋景开始写起:天色向晚的时候,萧寒的群山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苍翠,溪水日复一【日,在山间潺潺流淌。
我拄杖站╲在柴门外,耳听着秋风萧瑟和秋蝉悲鸣。远处,即将隐去的夕阳倒映在渡头的水面上,村落里有人「开始准备晚饭,一缕炊烟袅袅直上,升起〒在暮色四合的天空。
最后一句“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里面有两个典故。“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陆通的字,他以耕种为生,剪去头发,假装癫狂,不肯做官,所卐以人们都叫他“楚狂接舆”。
当时,孔子到楚国游历,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走过:“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ω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讽刺孔子积极入仕。
王维在这里把裴迪↑比作“楚狂接舆”,把自己比作五柳先生陶渊明,表现了两个人淡泊ω 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
除了“陶潜五柳”的典故,这首诗颈卐联中“墟里上孤烟”这一句,也是从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化用而来,可见Ψ 王维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也◤是推崇备至。
作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偶像,陶渊明受到后世文人的高度推崇。文人们赞赏︾并效仿他的行为、吟⊙诵并化用他的诗句,画家们则把他的诗作创作成诗意图,并且一再在丹青作品中描绘他的形象,“渊明嗅菊”“渊明醉酒”“采菊东篱”,这些都成」了固定的审美范式。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一幅元代画作——《渊明归◤去来辞卷∞》。

《渊明归去来辞卷》元佚名
绢①本浅设色27cm×7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的陶渊明头戴斗篷、身着长袍,正策杖健步而行█,将两位仆从甩在♀了身后,可以看出他“归去来兮”的畅快心情。他身后的两△位仆从,一位夹着琴囊、手提书卷,一位身负○酒坛。


他们的前方,有五株粗壮的垂柳,远处掩映着一座房舍,代表着“五柳先生”即将要到家了,柳枝纷披、迎风摇曳,似乎也在欢迎←主人回家。

画中两位〖仆人手中所拿的器物,也是经过画家精心思考的。酒是陶渊明的最爱,还留下了◣不少跟酒有关的典故。
比如“葛巾漉酒”,说的是有朋友来看他,正好酒酿→熟了¤,他就顺手摘下头上的葛巾来滤酒,跟朋友一醉方休;喝醉之后,他留下一句“我醉欲眠卿可去”,自己¤倒头就睡了,可以看出他性情的率直天☆真。
陶渊明也喜欢弹琴,但不善音律。他的床头经常会挂着一把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尽兴,他都要取下这ω把无弦琴,边弹边唱。别人都不理解,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由此可以看出,这幅画中仆从手里简简单单的◥几件器物,实际上也是塑造陶♂渊明人物形象的重要符号,也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巨大影响。难怪连苏轼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种天真、率真的■心境,或许才是最难得的吧。